青岛海洋地质科普基地
当前所在位置 : 科技成果

青岛海洋所在早全新世古热带气旋沉积记录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 2022-06-13 09:40:41  |  浏览:  0

6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深海沉积与环境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arth 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Early-Holocene Paleo-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Inferred from a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South Yellow Sea, East Asia”的文章,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胡邦琦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文章报道了早全新世古热带气旋沉积记录研究最新进展,揭示了早全新世南黄海高分辨率的古热带气旋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


研究背景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之一,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险性强,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由于热带气旋的自然变异性很大,而且观测时间有限,对热带气旋活动是否已经发生变化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将如何变化还没有达成共识。长期、高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沉积记录有助于确定热带气旋活动是如何响应过去气候变化,并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提供决策依据。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泥质沉积具有环境相对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沉积速率较高的特点,为建立高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沉积记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观测表明热带气旋对夏季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搬运模式具有重要影响,热带气旋过境促使浅海粗颗粒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并跨陆架搬运,为建立高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沉积记录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利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获取的高分辨率样品,重建了早全新世暖期(距今6500-9000年)的古热带气旋沉积记录,发现早全新世期间,热带气旋在百年尺度上与太阳活动、季风强度和ENSO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认为太阳活动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热带太平洋沃克环流进而控制着热带气旋的强度和路径变化。早全新世期间,太阳活动减弱(类似El Niño年),西太平洋暖池变冷,流入日本和韩国地区的暖流增强,导致热带气旋形成位置东移,路径趋于向东北转向,更有可能影响日本和韩国;而太阳活动增强(类似La Niña年),西太平洋暖池升温,流入中国东南海域的热通量增加,热带气旋形成位置向西转移,路径向西南方向移动,相对更容易影响中国东南部。该研究首次揭示早全新世暖期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可为应对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提供决策依据。


图片1-1


图1 研究区地理背景及研究站位示意图


图片2-2


图2 黄海古热带气旋沉积记录与各环境参数对比


研究团队

该项研究工作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2349,4197619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20240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专项经费(2022QNLM050203)等联合资助。

论文来源:Geng Liu, Xibin Han, Yanping Chen, Jun Li, Lehui Song, Xin Zhou, Bangqi Hu*, Liang Yi*. Early-Holocene Paleo-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Inferred from a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South Yellow Sea, East Asia[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22, 33(3),789-801.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2583-021-1417-z



供稿:胡邦琦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版权所有
邮箱:zhyx0829@163.com
联系电话:0532-85755825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南路62号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观山路5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