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地质科普基地
当前所在位置 : 科普知识海洋环境

守护未来_听海洋地质专家讲述保护海洋资源

发布日期: 2022-01-19 15:20:46  |  浏览:  0

该文章首发于中国自然资源报

  从浩瀚的太空鸟瞰地球,那深邃的湛蓝色,是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的颜色。
  海洋是地球生命之源,孕育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生物资源,也蕴藏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大洋矿产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海洋,承载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大,海洋面临的过度捕捞、塑料污染、海水酸化、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海洋地质工作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世界海洋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地质专家们讲述为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所作的努力。


  护航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
  印 萍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地球表面积达71%的海洋是长期被敬畏的。不竭的海流和潮汐荡涤一切污渍尘埃,深深的海洋蕴藏无尽的资源,鱼虾贝蟹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供应,海洋似乎是取之不竭的百宝囊、坚不可摧的金刚之身。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类探索、开发和征服海洋的意愿不断增强,海洋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人类的面前,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资源、能源和发展空间。但我们逐渐认识到,海洋也是脆弱的,海洋环境和资源正以我们前所未知的速度在退化。
  国际粮农组织近期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球80%的渔业资源处于超负荷消耗状态,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将近90%的海洋鱼类资源数量骤减,过度捕捞导致了全世界1/4渔业已经崩溃。过去50年,全球海洋近一半的鱼消失了,全球90%的大型鱼类濒临绝迹。我国90%的近海海域已经无鱼可捕。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全球海洋污染和酸化问题不断加剧。我国近岸海域长期遭受富营养化的困扰,赤潮和绿潮频发。近年来,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久前在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深处发现的塑料袋和糖果包装纸,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捍卫地球健康的海洋屏障在不断地被突破,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中的更自觉的海洋保护意识和行动是人类最理智的抉择。
  海洋不再是蓝色净土,陆域生活生产活动对海洋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海洋调查和评价,是人类探索海洋可开发新资源,审视已有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环境影响,评估海洋生态和环境风险,开展科学评价和预测,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解决方案的必然途径。
  海岸带地区位于陆海交互地带,连接陆地和海洋,是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键和核心。海岸带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估海岸带自然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适宜性,科学指导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海洋生态屏障。这也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服务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责任担当和实际行动。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重视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陈建文

  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海洋中的油气资源储量占世界油气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人类获取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及破坏。
  海洋油气勘探需要在海域内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工作,而海洋油气开发是将油气从地球深部开采上来,这两个过程均有相应的环境问题伴生。比如:钻井过程中泥浆、废水的排放,修井、冲砂、压裂酸化等井下作业,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或破坏。海洋勘探过程中,技术设备的各种故障问题也会造成海洋内部环境的破坏,影响海洋生活的生存条件。
  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缺乏完善的法制法规来约束海域油气开发过程,需要针对海洋环境保护尽快制定完善的油气勘探过程污染标准,防止因缺乏法律制度所导致的高风险、高污染。
  国家海洋管理部门应加强我国海域内油气勘探开发过程的监管,确保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并建立完备、迅速的应急响应措施。同时,加强工作人员对海上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石油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要注重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吸收利用,如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等,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使油气勘探开发过程更加清洁。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孕育着大量生命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同时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才能让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工程副首席专家)
 
  人类活动正成为河口三角洲演化的主导因素
  张 勇

  河口三角洲地区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强烈的特殊地带,是地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交汇的地带,也是地球系统中各个界面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作为全球环境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该区域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地质过程交织耦合,影响因素众多,发育过程与演变机制极为复杂。
  三角洲地区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关注的热点和前沿,在一系列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中备受关注。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地区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阐明海岸带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土地资源、旱涝灾害、航运资源等影响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依托海洋地质调查专项,科研人员在黄河、长江和珠江河口三角洲获取了大量实测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对三大河口三角洲的发育演变过程的分析研究清晰地表明,人类活动强力塑造了三角洲的形态,正在成为三角洲演化的主导因素。
  河口三角洲是海洋鱼类产卵繁衍的发源地,但人类活动活跃,生态环境脆弱。其底质沉积物被水体污染后就成为持续性的污染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大量实测资料表明,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长江口出现镉和铜高值异常区,分布于长江河道内及口门区域。珠江口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较高,除了受陆源污染物的影响,还与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有关,由于澳门阻挡了沿岸流自珠江口向西南的流动,使大量沉积物在其外海沉积,从而造成元素含量富集。但深部与浅部数据对比表明,重金属异常主要为人类活动所致。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基础地质室副主任)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版权所有
邮箱:zhyx0829@163.com
联系电话:0532-85755825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南路62号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观山路596号